Search

#每天為你摘一頁書

「精神痛苦的根源不在於某個特定政策或意識形態,而是根源於...

  • Share this:

#每天為你摘一頁書

「精神痛苦的根源不在於某個特定政策或意識形態,而是根源於資本主義社會,它剝奪我們對生活的各種掌控權,否定我們的最基本需求,無法以有創造性的方式看待事物……我們所生活的社會,其動力來自於累積資產的需求,而不是社會和情感需求。因此,真正能解決心理健康危機的唯一途徑,就是以滿足人類需求來創造一個社會,而不是為了累積資本。」──《精神疾病製造商:資本社會如何剝奪你的快樂?》

有社工背景的英國左派學者Iain Ferguson,在《精神疾病製造商》一書中,試圖回答以下問題:當今社會中越來越普遍的精神痛苦,究竟從何而來?

當代的生活模式,與社會看待心理壓力的方式,是精神痛苦日漸普遍的主因。作者引述馬克思當年勾勒的理想社會:每個人都能依自己的專長,自由自覺地勞動,並從中獲得充足的生存所需與成就感。

然而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以累積資本為核心,為了確保這台龐大的機器能持續運轉,身處其中的人們往往會被犧牲──馬克思預言的革命或許從未發生,卻不代表如今人人安居樂業。

於是我們生活在一個強調競爭、個人價值取決於你能為這系統帶來多少收益的世界。如此彌漫的價值觀,不只造成普遍的壓力,也影響了這個社會如何看待遭遇痛苦的人──《精神疾病製造商》的原書名,揭露了作者回應當代觀點的取徑。

本書原書名直譯為《心智的政治:馬克思主義與精神痛苦》──「政治」(politics)反映出作者意圖將個人感受到的精神痛苦,放在社會結構的層面進行探討。同時以「精神痛苦」(mental distress)取代常見的「精神疾病」,在不否認痛苦存在的前提下,點出主流「生物醫學模式」的侷限。

將個人的心智狀況,放在政治社會的層面探討──新自由主義習慣將成敗完全歸因於個人,精神痛苦只是失敗者的藉口或缺陷,忽略了外在環境的影響力,難以看見這使人致鬱的社會結構。

而過度強調疾病面向的「生物醫學模式」,也有同樣的侷限──精神痛苦不只來自腦部分泌物的失衡、童年的創傷記憶,而是內在與外在環境的複雜交互作用。醫療化(medicalization)的危險不只在於讓人誤以為藥物萬能,更掩蓋了真正造成問題的社會結構。

《精神疾病製造商》的成書有其具體背景──作者觀察到2008年金融風暴以來,信奉新自由主義教條的政府為了刺激就業、減少開銷,開始裁減社福與精神病患照護的經費。Ferguson指出,目前的醫學模式儘管不盡完美,但在進一步的社會改革成功之前,我們依然必須確保所有承受精神痛苦的人,能夠獲得適當的協助與安置──因為那些痛苦確實存在。

延伸閱讀:
📑《英雄:大屠殺、自殺與現代人精神困境》,Franco Berardi,時報出版,2016
📑《救救正常人:失控的精神醫學》,Allen Frances,左岸文化,2015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書蟲、暴民、動漫迷三位一體。 生產/兜售/吃食,文字與故事。 小說、隨筆、書/影評、時事追蹤、攝影作品集散地。 |IG|rc46 文案合作、邀稿,請私訊粉專,或來信:[email protected]
View all posts